台湾子女在大陆上学「北大校长蔡元培八条家规」
“望子成龙,望女成凤”,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青出于蓝胜于蓝,出人头地,混出一番名堂。在教育军备竞赛愈演愈烈的今天,好好读书上大学似乎是人们对子女的普遍期待。
但是最近在读龙在宇的商战巨著《掌舵》时,却发现一个有趣的小故事。这个故事的主人公,身份地位都十分尊贵,但他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却与主流做法背道而行,立下了一条十分另类的奇葩家规。那就是自己所有的儿子在年满18周岁以后便不许再读书,更不准上大学,而是要直接进入自己的家族企业向实践学习。这个企业家就是台湾前首富,大名鼎鼎的旺旺集团老总蔡衍明。
蔡衍明是一个务实主义者,他认为“街头一年,更胜读书三年”。他时常对儿子们说:你将来会领导很多博士,如果你自己既是老板,又是博士,就不会谦虚地听那些博士的意见,就算那些博士想帮你,都帮不到你了。应该有些事输给人家,有点自卑感,对人家才会客气一点。
人总要有些毛病才好,“水至清则无鱼,人至察则无友”,在某些方面逊人一筹,才能更好的聚拢人心,给他人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,最终实现共赢,这才是大智慧。
“草莽英雄最大的缺点是文化知识欠缺,最大的优点也是文化知识欠缺”,在政商小说《掌舵》一书中,柯文岳老教授在谈到主人公杜林祥时,做出了这样看似矛盾的评价,刚开始读到这里,我也是一头雾水,不明所以。但是联系到蔡衍明的做法,才发现柯老的评价才真正是一针见血。
再比如说历史上的刘邦与项羽,项羽本身就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,所以他听不进别人的意见,高傲自大,刚愎自用。而刘邦呢,自知自己打仗是外行,索性把重责大任交给韩信、张良等人。最后,却是刘邦在众人辅佐下成就了一番帝业,项羽却落得个兵败垓下,自刎乌江的下场。
所以说,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谦虚谨慎,戒骄戒躁。要知道“尺有所短,寸有所长”,三人行必有我师,不能因为自己名校背景,学历高就恃才傲物,谁都不放在眼里。
“一枝独放不是春,百花齐放春满园”,单打独斗注定成不了大气候。只有放低姿态,聚拢人心,物尽其用,人尽其才,才能在帮助别人取得成就的同时,自己也最终获得巨大的成功!(文/王立鹏)
注:图片来源于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