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的侠客是个什么样子 给我们留下了些什么印象「古代二十四侠客」
武术和侠客总是相关联的。很多习武之人除了学武健身外,还有一个侠客情结。在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中,武林大侠身怀绝技、来去无踪、除暴安良、仗义疏财的身影令人心驰神往。那么在古代,现实中的侠客是个什么样子,我们又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些什么呢?
历史上有记载的侠客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,有三种:一是招士养客的权贵;二是依附权贵的客卿;三是生活在乡里的布衣平民。汉朝之前的历史对前两种记载得多,第三种基本无记载。太史公司马迁对此深感不平,在《史记》中,他以朱家、剧孟、郭解等为代表,作《游侠列传》一章专门记述了这些民间侠客。
这些侠客的事迹不同,但所作所为无不闪烁着人性的光辉。他们的优秀品质因《史记》而流芳百世,给当代人,尤其是习武之人以心灵的启迪。
扶危济困,不计名利。朱家平生节俭,吃穿住行都很简单,挣来的钱都用来救助他人。他曾救过几百个人的命,帮助的穷人无以数计,事后从不肯再见他们,生怕人家感恩回报。他救过将军季布,季布发达后想报答,他却终生不见。剧孟以朱家为榜样,好善乐施,散尽家财,对自己的义举却从不张扬。
以德报怨,心胸宽广。郭解是一位“老大”,但为人低调,从不以势压人。有个人对他非常不恭,门客想杀掉他,被郭解制止,认为是自己修德不够。他暗中托人免去了这个人徭役,得知实情后,这个人非常感动,上门负荆请罪。
是非分明,处事公道。郭解的外甥在酒桌上欺负人,被刺伤致死。杀人者迫于郭解的势力,主动找他自首。问明情况后,郭解认为外甥是咎由自取,就把人放了。事情传出去后,人们都认为他公平讲理,不徇私情。
言出必行,有诺必践。郭解交际广泛,人脉资源广,经常有人托他办事。只要是他答应的,肯定去办,能办成的坚决办成,办不成的也要想别的办法变通,直到人家满意。替人办事从不收好处,事情办不好连饭都不肯吃,
从司马迁的描述中可以看出:古代侠客并非我们想象中的仗剑天涯、快意恩仇的武林异士,而是为人谦恭、与人为善的有德之人。他们为我们留下了“其言必信,其行必果,已诺必诚,不矜其能,不伐其德”的高贵品质。
“侠之大者,为国为民;侠之小者,行侠仗义”。当今是法治社会,除暴安良的事交由法律去做,习武者只要修身养德,诚实信用,甘于奉献,热心助人,做社会的楷模,就离“侠”字不远了。